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一月, 2024的博文

梁宁·产品思维30讲--笔记与心得(6)

 这一章是主要讲的是创新,包括评估创新的大小,跨领域创新,从多个角度考虑新机会和新模式,以及新的三级火箭模式。 第五章-创新模式(23-27讲) 衡量创新 如果新的产品对比现有产品没有 创新点 ,那么用户没有要换成新产品的理由。 互联网行业是一个 增量市场 ,可以不断吸引新用户。而其他存量市场的企业可能对互联网没有多大威胁。 对于用户来讲,如果要弃用一个旧产品转而使用一个新的产品,那么这个转变对用户的价值是: 用户价值 = (新体验-旧体验) - 替换成本 替换成本 包括很多,例如品牌认知,获取成本,学习成本,使用成本,迁移成本,遇到困难时的便利度等。 例如,我最开始使用的云盘是百度网盘,后来虽然也出现了例如夸克网盘等一系列云盘,但是新产品的体验没有提高很多,而且替换成本很高:要注册新的账号、重新备份文件等。但是后来出现的阿里云盘,不仅传输速度很快、免费备份视频、品牌知名度高等很多优点,新产品的体验值极高,因此开始使用阿里云盘。 关于替换成本中的 迁移成本 ,QQ音乐在这一点做的非常好。目前国内音乐软件已经进入存量市场时代,用户规模增速在逐年降低。而普通用户对于音乐软件的迁移成本,其实是歌单的迁移,需要在两个软件之间来回切换,一首一首的添加歌曲,但是我前一阵发现QQ音乐推出了一键导入的功能,只要上传歌单的截图,就可以自动导入歌单。这个功能也是极大降低了迁移成本。 这两个例子能看出,产品一定要创新,因为如果想要抢走同类产品的用户,用户使用旧产品的沉没成本可能很高。没有创新的同款产品,只能砸钱抢用户,最后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。 跨界创新 这节课用了几个例子讲创新的事情,跨界寻求答案是一个好办法。 就像评论区所讲: 创新发明的初心并不是我们自己的 idea 的伟大,而是面临一个行业的痛苦,甚至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,往往用心留意这种痛苦刻在潜意识里,在跨界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灵感,本质需要两点,第一就是对自己行业的深入了解和痛点感触,第二就是对外的开放吸纳,两者结合就会出现闪光点。 多去了解其他领域、行业,或许对创新有新的帮助。例如仿生学就是从自然界很多生物身上找到新的思路。 新要素 如何利用不是本行业体验迭代产生的新要素,而是引用跨行业的新要素,让你的产品看起来依然是原来的产品,但是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物种。 互联网商业可以简单归纳为: 产品、流量、转化率 。实体...

梁宁·产品思维30讲--笔记与心得(5)

 这一章主要讲的是用户体验。 第四章-用户体验(18-22讲) 五个层次 用户体验来自这五个层次的影响,包括: 感知层、角色框架层、资源结构层、能力圈范围层、战略存在层 。 最核心的就是战略存在层,为什么要存在?产品存在的意义就是用户的需求。项目组每个人都要清楚,也都认同: 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? 我们的 用户 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,他们为什么会 依赖 我们? 能力圈范围层确定要做什么和不做什么,为要做的事做到怎样的确定性。而能力圈是根据战略层确定而确定的。 资源结构层,直接影响产品的竞争力,例如很多公司都在积累自己的资源。 虽然作者提到这一节是根据 《用户体验五要素》 总结而来,但是内容大相径庭。且这一节十分混乱,逻辑不够清晰。还好评论区有人总结: 战略要清晰,能力要拓展,资源要整合,框架要简洁,感知要友好。   用户地图 用户地图就是要站在用户的角度,完整的体验一遍产品流程。用户地图包括 用户画像 、 用户目标和预期 、 服务触点 、 用户使用路径 、 情绪曲线 。其中服务触点是指:用户从接触你的服务,到实现他的目标之间,会跟你在产品上有哪些接触,你需要在这些地方服务用户。 这节中,作者也否认了仅靠数据来做汇报和决策。因为仅靠数据是不全面的,还需要依靠不同用户的不同体验和感受。可以理解为,数据仅是用户体验和感受的抽象。 服务蓝图 服务设计蓝图是为了 解决资源结构问题 ,因为如果让用户在每一个点都达到用户的期待,资源一定冗余;因此为了 控制成本 ,一定会出现让用户满意和不舒服的地方。 用户体验的 峰值 和 终值 十分重要,让用户拥有一个美好的峰值,和令人满意的终值,那么用户的评价一定很高。同时,即使是最低点也不要触碰到用户的 忍耐底线 。 这一节的知识虽然不多,但是却醍醐灌顶。去过迪士尼和宜家,对他们的印象很好,也有再次去的意愿,但是仔细回想并不是每个环节都令人满意(例如,迪士尼排队时间过长,和较高的食物价格),原因就在于此,有一个很高的峰值(例如迪士尼的过山车,宜家的玩具区),和很不错的终值(例如迪士尼的晚间烟花秀,宜家出口的超低价小吃)。同样的,国内国外也报过很多旅行社,有体验很差的,虽然旅途中也有很愉快的体验,但是因为其中的强制购物触及了忍耐底线,还有最后结束的草草收尾,终值很低。印象中很好的旅行团,也存在一些不爽的点,例如路途遥远...

梁宁·产品思维30讲--笔记与心得(4)

 这一章主要讲述 系统能力 。系统能力是指一个企业所具备的整体能力。而做一个产品,需要的就是一套系统能力。在ATM的例子中,看似简单的产品或服务,也需要多个岗位共同完成。 第三章-系统能力(13-17讲) 产品与服务 腾讯内部从不提‘ 产品 ’,而是‘ 服务 ’。服务这个名字,一语点醒梦中人。更好的诠释了业务的目的:从来都不是以卖出产品为目的,而是以服务用户为目的。这样思考,思路就打开了。同时,站的角度也更贴近用户:产品更多以产品经理的角度,服务更多站在用户的角度。 正如马化腾曾说过: “一项服务,源于用户的 满意度 和 需求度 ,同时也由这两者来界定。”   确定性 当一个产品可以提供确定性,也就是 持续的可靠性 。就会给人 依赖 。 而 持续的 提供用户可以依赖的确定性,就是 关键 。 同时,产品的 核心功能 和 核心业务 永远是最应该投入的部分。反而如果将过多精力投入到其他细枝末节的部分,例如产品外观,并不会影响产品的 业务效率 和 业务结果 。这个错误也是我刚担任产品经理时第一个月时常犯的错。回想起来,原来在Lloyds bank存钱,ATM点钱的速度超级慢,也导致排队人很多,浪费很多时间;后面又去了HSBC存钱,对比下来真的是飞快,所以即使Lloyds装修后的环境再好(ATM依旧很慢),我还是偏向于去HSBC。 马化腾总结的‘产品经理常犯的七个错误’中也有提到: 忽视产品的隐形特性 要提供一个服务,这个服务有哪些特性,它的整体服务流程是怎样的,它的整体服务成本是多少。都是需要考虑的。 系统效率 小米的成功离不开效率。员工的 个人效率 和产品的 迭代效率 都很重要。 员工通过社区可以直接看到用户的反馈,每周迭代一次版本,增加了用户的参与感,也不断升级了产品。产品上,小米的产品数量很少,专注于几个产品,也增加了产品研发的效率。 小米的线下店业务的扩张也得益于极高的效率,一年不到就开了20万家小米小店,弥补了线下业务不足的劣势。现在来看,已经打败了先发制人的oppo和vivo。 但是以效率著称的小米也被效率更快的腾讯打败,中国最早出现的聊天软件不是微信,而是小米的米聊,但是微信的更新迭代速度更快,不断追赶米聊,最终也是打败了米聊。‘速度’也是马化腾总结的七大创新之道。 产品迭代 同时, 产品设计要直指人心。 产品的第一版不一定要很全面,而且在竞...

梁宁·产品思维30讲--笔记与心得(3)

 第二章是关于机会、判断的内容。 第二章-机会判断(08-12讲) 点线面体 一个人如果靠工资,财富的积累速度很慢。这可以看作一个 点 的努力。 借助投资,一个好的长期线性收益,则收益很多。可以把一个企业看作一条 线 。 一个行业则是许多线组成的 面 ,在一个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的时候,对个人的机会一定剧增。 更宏观的看,一个 经济体 的发展,会带动其中各个行业的发展。借助经济体的发展,一定是对个人财富增长的最好机会。 最好的例子,就是在职业选择的时候,不仅要单单看这一个岗位的福利待遇,更要看这个公司的经营状况,以及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,如果站的更高,还可以去了解这个经济体的发展状况。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超大经济体,在过去几十年有很多行业迅速发展,例如房地产、互联网。目前来看,旅游业、医药健康(大健康)似乎是未来国内的风口行业。 顺势而为 如果想要建立长期关系,就不能只展现自己的闪光点。因为可以稳定提供的样子,才是可预期的样子。同样,看一个人不仅要看目前这个人所在的点,也要看他所处的线和面。 同样,易到用车的负面案例,也证明了选择一个更强大的 靠山 的重要性。选择远比努力更加重要,因为个人的努力永远只是一个点。 痛点、痒点、爽点 这三个点都可以成为一个产品的卖点。而这三个点的出发点是前面介绍的四种情绪。 恐惧就是痛点 。例如人们害怕生病会花光所有积蓄,这是埋藏在所有人们心底的恐惧,这就是一个痛点,而健康保险解决了人们的痛点,再加上用户基数庞大,因此健康险每年有上万亿的市场。类似的还有抗衰老护肤品、减肥产品等。 爽点就是即时满足 。当用户的需求没有被满足,就会开始寻求,当在寻求时被即时满足,就会产生爽点。例如,点外卖很快就把餐送到用户手里。另外,在叫车高峰时难打车,滴滴会给司机免佣的优惠去高峰地点,这也是尽量缩短用户等待时间,提升爽点的一个举措。 痒点就是满足虚拟自我 。满足虚拟自我,就是给用户创造一个幻想中美好的自己。例如明星网红代言的商品,让用户幻想自己使用完也能像他们一样。网红打卡景点是一个很显著的例子。 两套用户画像 第一套画像,是关于第一批用户和KOL : 当第一批用户喜欢这个产品,就说明这个产品没有问题,后续推广给更多用户也不会有问题。但是如果第一批用户就不喜欢,即使再额外投入更多资源,依然只是暂时吸引用户。 KOL的作用很重要,尤其是在运营上。这些...

梁宁·产品思维30讲--笔记与心得(2)

图片
 第一个模块,是同理心的部分。内容分为四种基础情绪、潜意识、角色化、自我&自律。 第一章-同理心(03-07讲) 许多人说,作为产品经理,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同理心或者换位思考的能力。 四种情绪 因为不能仅站在开发者的角度,更要站在用户的角度。而且,用户不能像产品经理一样说出他们的需求或体验,大多数情况还是通过情绪反映。 情绪可以分为被分为4个基础情绪:愉悦、不爽、愤怒、恐惧。 当人的需求被满足时,会感到 愉悦 。需求有多种层次,可参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。 一个人做某件事而感到愉悦时,这就是一个人的天分所在,因为这样可以在一件事上不厌其烦的钻研和学习。 当人长期未被满足的需求,被突然满足,则会感到 爽 。需求没被满足,则是 不爽 。 优秀的人,通常都具有敏感、不能忍、动手优化的能力。也就是敏锐发现不爽的地方,然后自己动手优化了不爽的问题。 当人的边界被侵犯,会感到 愤怒 。 当人面对危险但又无能为力时,会感到 恐惧 。 恐惧是人最大的痛点,而用户会很大程度为痛点买单。 潜意识 产品经理需要了解用户的 潜意识 。很多时候,用户不能很准确的说出自己的需求,甚至说出的与内心所想不一样。 产品经理和销售虽然都是把一个产品推荐出去,但是这两者有很大差别。因为销售需要面对用户的防御心理。而产品经理尽可能不让用户出现防御心理。这也需要了解用户的 潜意识 下的思考。 看到了评论区中很多可以印证潜意识的例子,比如品牌代言人就是绕开用户的防御机制。 角色化 同时,用户不仅是一个人,更是在社会中扮演了很多角色。但角色化其实是集体制度下的产物,只有在一定压力下,人才担任特定的角色。所以人在放松状态下,不会去扮演角色。因此如果针对个体开发产品,就需要让用户 轻松使用 这个产品, 内心驱动 ,就不要做 角色化的预期 。放弃角色化,把用户看作是一个鲜活的人类,去做用户研究。 反而,如果为一个 集体 做产品,一定要根据这个集体共有的 角色化特征 ,做充分研究(核心观念、共同记忆、集体人格)。而且,针对集体或者特定角色化的产品,很有可能是反人性或反直觉的。 评论区中提到,玩微信是用户的 内心驱动 ,也就是针对个体的产品。而做一个关于考研英语的产品,用户使用是由于角色化的压力,所以这是一个针对集体的产品。 自我与自律 偏向自我的人,更加自私、暴躁等,在工作中偏向以结果导向,靠愉悦驱动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