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宁·产品思维30讲--笔记与心得(4)
这一章主要讲述系统能力。系统能力是指一个企业所具备的整体能力。而做一个产品,需要的就是一套系统能力。在ATM的例子中,看似简单的产品或服务,也需要多个岗位共同完成。
第三章-系统能力(13-17讲)
产品与服务
腾讯内部从不提‘产品’,而是‘服务’。服务这个名字,一语点醒梦中人。更好的诠释了业务的目的:从来都不是以卖出产品为目的,而是以服务用户为目的。这样思考,思路就打开了。同时,站的角度也更贴近用户:产品更多以产品经理的角度,服务更多站在用户的角度。
正如马化腾曾说过:
“一项服务,源于用户的满意度和需求度,同时也由这两者来界定。”
确定性
当一个产品可以提供确定性,也就是持续的可靠性。就会给人依赖。
而持续的提供用户可以依赖的确定性,就是关键。
同时,产品的核心功能和核心业务永远是最应该投入的部分。反而如果将过多精力投入到其他细枝末节的部分,例如产品外观,并不会影响产品的业务效率和业务结果。这个错误也是我刚担任产品经理时第一个月时常犯的错。回想起来,原来在Lloyds bank存钱,ATM点钱的速度超级慢,也导致排队人很多,浪费很多时间;后面又去了HSBC存钱,对比下来真的是飞快,所以即使Lloyds装修后的环境再好(ATM依旧很慢),我还是偏向于去HSBC。
马化腾总结的‘产品经理常犯的七个错误’中也有提到:
忽视产品的隐形特性
要提供一个服务,这个服务有哪些特性,它的整体服务流程是怎样的,它的整体服务成本是多少。都是需要考虑的。
系统效率
小米的成功离不开效率。员工的个人效率和产品的迭代效率都很重要。
员工通过社区可以直接看到用户的反馈,每周迭代一次版本,增加了用户的参与感,也不断升级了产品。产品上,小米的产品数量很少,专注于几个产品,也增加了产品研发的效率。
小米的线下店业务的扩张也得益于极高的效率,一年不到就开了20万家小米小店,弥补了线下业务不足的劣势。现在来看,已经打败了先发制人的oppo和vivo。
但是以效率著称的小米也被效率更快的腾讯打败,中国最早出现的聊天软件不是微信,而是小米的米聊,但是微信的更新迭代速度更快,不断追赶米聊,最终也是打败了米聊。‘速度’也是马化腾总结的七大创新之道。
产品迭代
同时,产品设计要直指人心。产品的第一版不一定要很全面,而且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互联网环境,最重要的就是小步快跑。因为产品永远不完美,永远不可能做到完美再上线。所以,只要包含最内核的部分,就可以发布为第一版,后期再不断迭代,完善各种功能。
当然,米聊的失败最重要的原因,也是产品定位不同,米聊局限于熟人社交,而微信在2.2推出了陌生人社交,有产品也有使用的场景。而微信和陌陌几乎在同一时间推出了陌生人社交的产品,这也说明产品定位十分重要。这里作者说陌陌的成功是因为‘对于寻求某种满足的人,陌陌可以提供确定性满足’,我认为这里说的很模糊也不准确,陌陌的成功和人的基本需求有关,可以参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;而且并没有提供足够维护核心业务的稳定性,例如服务器经常宕机,所以作者这里分析的有误。
而后面微信不断迭代,在4.0推出了朋友圈,不断完善一个社交软件;而后面的5.0和6.0推出的支付功能,让微信成为了一个支付工具。正是微信不断迭代,让微信的用户越来越多,也让移动支付更加普及。
在改革和创业初期,一定要甄别关键任务,其余部门一定要围绕关键任务进行。
版权声明: 本文为【YDai】的原创文章。
本文遵守【CC-BY 4.0】协议,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。
评论
发表评论